顯示具有 開放格式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開放格式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3年6月17日

開放網路有什麼重要?

關於開放網路,我實在不知該從何說起……原因在於,有關開放網路(Open Web)及其標準,實在有太多太多面向可談了。因為人們對同一件事總是有著不同的觀點,如果想要傳達某件事,在訴諸話語前,知曉該事物在他心中的樣子,是很重要的。因此,我需要一個起頭,來進入這個主題。

我決定先快速地調查一下,人們對開放網路的想法,就從我的親人們開始。我如此簡潔明瞭地問:「嘿,老媽!你覺得『開放網路』是什麼?」我的老媽給了我一個奇怪的眼神,在回答我的問題前,她的視線不斷地在地板、天花板,以及椅子間游移著──「呃,現在的網絡沒有很開放嗎?你可以從網絡得知太多資訊,你可以分享任何東西給任何人。網路上有許多免費的東西、教材及文件可以學習。網路本身就是開放的。」

這個答案令我多麼驚訝!在這之後我問了許多人,或多或少都是同樣的內容。

我要要告訴你們的是,現在的網路,在以「標準」為標準去衡量時,並非如人們所想的如此開放。你應該要明白,就如我過去的感覺,人們只看到網路的外在、而非更廣泛的整體。記住,我們現在要討論的,並非網路的籠統外觀,而是它的內部運作。嘿、各位,開始動起腦筋吧!我們接下來要開始講些複雜的東西了。

在90年代,全球資訊網(World Wide Web,簡寫為 WWW)從歐洲核子研究組織(CERN,一個歐洲的研究組織,也是現代網路之父)對外公開亮相之時,許多網絡的內容格式都是開放給任何人觀看、操作、改善,以及貢獻的。舉個最直接的例子:透過瀏覽器中的「檢視原始碼」功能,就能查看一個網頁的程式碼。

「哇靠!這樣不對吧。我幹嘛讓個路人甲乙來複製我的網站?」許多人或許會這麼問。但這不完全是壞事──至少沒那麼糟糕,如果你的飯碗沒被影響到的話。「分享你所知道的東西,就能創新的更快更好」,我認為這是個被廣為接受的概念,也正是開放網路的關鍵所在。

無論是什麼東西,只要有個既創新,又具吸引力的框架,就會使更多人傾向加入你的行列來使它變得更好。隨著更多人的加入,就會有更多的創意、更多的想法,以及更好的解決方案。

這就是網際網路在這幾十年間呈現指數型飆漲的原因。因此,在網路發展的早期階段,那些看似他人在標準之上的即興創作,最終都成為非常不錯的樣貌。

這幾年來,越來越多的網路科技問世。人們開始使用視訊串流服務(白話來講,就是在線上觀看影片)、互動遊戲、網路銀行和其他類似的基礎服務。這些新流行,必須依賴某些科技來實現。就拿視訊串流來說好了,很多我們在網路上觀看的都是 Flash 影片(Flash 是一種檔案格式,就像 mp3 或 doc 檔一樣),想看必須先安裝 Adobe Flash Player。但是,Flash Player 的技術規格一直到現今,都還是不為大眾所知。微軟也是相同的情況,他們創造了 Flash 的替代品 Silverlight,又一個專有的規格。噢拜託!這麼做有什麼意義?

如果全世界的開發者們都能夠自由取用這些技術的話,他們也許就會發現某些潛在的發展機會,在多元平台及設備上實作,也不再會是問題。這些矽谷人的問題,就是他們不去嘗試互相合作,而是相互競爭,嘗試做出專屬自己的解決方案。在最糟的情況中,沒有一方要提供替代品、也不把技術帶到對方的產品之上,然後雙方還互相宣傳自己才是業界標準。

最後身受其害的,不是別人,正是我們大眾。邪惡吧!

而且,當某個人掌有某樣技術的掌控權後,他就會創造壟斷局面、並試圖利用它來致富。類似的營運方針,不但會限制人們的喜好,還會剝奪大家實現自己理想網路的權力。

這正恰恰違背我們在談的「開放網路」理念。網路在現今早成為公共資源,它演變成為一個重要的元件──無論是教育、商業或娛樂上,隨便你怎麼舉例,網際網路總會含括在內。基本上,它必須對所有人開放,讓每個人都有權利去參與和貢獻。它必須有能力能塑造出個人體驗、必須能豐富大家的生活。但是現在看來,前景並不是這樣美好。

我們現在有一些免費卻專利的網路應用程式可以用。但我很擔心,按照目前的趨勢來看,除非我們開始認真的審視它們,否則他們不會永遠維持如此。

原文 / En:NeMo-Openweb
作者 / Dwaraka Nath
授權 / 創用 CC 姓名標示-相同方式分享-3.0 或更新版本

φ 無銘氏、kero 翻譯 - Irvin 編輯

2012年5月17日

Mozilla 將在行動裝置上支援 H.264

Mozilla 的 CTO Brendan Eich 日前在他的個人部落格上宣佈一個艱難的決定在行動版的 Firefox 上將開始支援 H.264 影片格式。

這麼做的理由很明顯:Mozilla 與 Opera 在這場爭戰,似乎處於孤獨的一方(且 Opera 已在移動平台上透過作業系統的解碼器支援 H.264),而最終的結果是,我們無法提供移動平台使用者最佳的體驗:由於尚未有廣泛的硬體加速支援,WebM 與 Theora 目前都比較耗電。倘若有更多的主流瀏覽器與內容提供者加入的話,原本應該會有的。

一年前 Google 曾宣佈將在 Chrome 上放棄 H.264,轉向兩年前收購並開放的格式 WebM,但實際上未如此發展。最主要的網路影片來源 Youtube,將 HTML5 播放選項藏在難以發現的地方,而且只涵蓋約三分之一的影片,而非如 Google 先前宣稱的百分之百。

考量到 Google 與 Apple 在行動裝置上越來越火熱的競爭,Google 不太可能會實踐這個將為蘋果帶來影片體驗上明顯優勢的承諾了。所以我們目前進行中的工作,就是加上 HTML5 影音元件的硬體加速支援。首先會在 Mozilla 的網路作業系統 Boot2Gecko 這個專案上提供,Android 平台則會在隨後幾週內跟上。

至於桌面平台會如何發展,目前尚未明朗。雖然 Windows 7 與 Mac OS X 上已有適當的解碼器,但 Linux 和 Windows XP 就是另外一回事了。它們在處理 H.264 影片上,雖然有大量且多樣的選擇,但是從網路開發者的角度來說難以確保穩定,所以 Mozilla 或許會附上一個 H.264 解碼器。

Mozilla 基金會主席 Mitchell Baker 在另一篇文章中表示:「我們曾拒絕一個可以增強使用者體驗的技術,希望如此能為使用者帶來更多的自主權。沒什麼人會採用這樣的策略,但我們還是做了」,「我們嘗試為網路帶來一個開放的編碼格式,卻在移動設備上走入死胡同,但我們並未放棄。我們不會因為有時結果不符 Mozilla 的價值而氣餒。在這個僵局上,我們終將會找到解決的方法。」

原文 / Mozilla to support H.264 on mobile • Mozilla Links
授權 / 創用CC 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相同方式分享-2.5

φ Mika 翻譯 - Irvin 編輯

2010年5月28日

Mozilla 暨其他公司發表以 VP8 為基礎的開放格式專案 WebM

WebM logo

Mozilla、Google、Opera、Adobe 以及其他公司發佈了 WebM,網路用影音格式的開放媒體專案。雖不意外,但仍將成為本年度開放網路上最重要的議題。

WebM 使用了今年稍早 Google 合併 On2 Technologies 時取得的 VP8 技術,這是一種有效率的影片編碼格式,以 BSD 條款授權;音效方面使用 Vorbis 編碼;並以 Matroska 的一個子集合作為封裝格式(container)。

讓人驚訝的是,瀏覽器供應商都已備妥支援 WebM 的開發版,你現在就可以取得 OperaFirefox、和 Chromium 支援 WebM 的開發中版本。

內容方面,Youtube 已經提供一百二十萬個 WebM 格式的影片,可透過調整網址來觀看,Google 也宣佈他們會將 Youtube 上的所有影片轉檔成 WebM 格式。

FFmpeg、 DirectShow、以及 VP8 SDK,是目前用來編碼及製作支援 WebM 的應用程式的幾項選擇,WebM Tools 頁面另有提到數個商用解決方案。這個規格已被標註為成品,所以開發者可以有信心的依據該網站的指引開始動手了。

Miro Converter 2 screen shot

Participatory Culture Foundation 稍早也釋出了無敵簡單的新版 Miro Video Converter,可以將幾乎所有的影片格式轉檔成 Theora 及 WebM。除了開放格式外,另外還支援 MP4,並且內建 iPod、iPod Touch、PSP、Android、iPad 以及許多手機的編碼設定檔。

原文 12 - Joseph_123Irvin 翻譯 - Irvin 編輯

2010年5月20日

Breaking: Download Firefox nightly and try WebM!

如果你是個關心網路影音發展的開發者,那麼快去下載今天的 Firefox WebM nightly Builds 吧。

方才在 Google I/O 上,Google 終於確實做了大家期待他做的事情:開放 OGG Theora 的同門師弟「VP8」的編碼專利,成立 WebM 專案。目前有包括 Mozilla、Opera 以及想當然爾會相挺 Google 的一些軟硬體廠商為這項計畫站台,這很可能一舉終結目前 HTML 5 中 VIDEO 標籤的編碼大戰。



YouTube 已經開始提供 WebM 的 HTML5 版,首先以支援 WebM 的瀏覽器(例如剛剛請你快點去下載的 Firefox nightly trunk)開啟 www.youtube.com/html5 點選「Join HTML5 Beta」,搜尋影片的時候在網址後加上「&webm=1」即可。目前我還沒辦法測出來,但相信很快就可以玩玩。接下來等 WebM 的硬解晶片上場,我想這場小戰役就可以宣告終結了。財大氣粗有財大氣粗的玩法,看過富豪刑事的人一定很了解啊!


source: http://genta63034.exblog.jp/2922270/

不過還是真的要說句感謝咕狗大神,總算我們可以確保網路持續開放。

φ 撰文:BobChao,原文創用CC姓名標示—相同方式分享 3.0 台灣版條款釋出

2010年4月7日

開放影音的大躍進:Miro Converter 轉檔器

Participatory Culture Foundation 最近發表 Miro 的另一個更新,它是開源影音播放平台的領導者。更有趣的是一個全新產品的發表:Miro Converter 轉檔器。

就像它的名字一 樣,它可以使不同影片格式輕易的互相轉換:只要拖曳檔案、選擇需要轉換的格式,接著就可以等著 Miro 施展它的魔力。

理所當然 的,Miro 預設將影片轉換為 Theora 格式,但它也可以將影片輸出成 MP4 檔案,提供各種不同的可攜式裝置(包含各代的 iPod / iPhone)、PSP 以及諸如 Droid / Milestone、Nexus One、G1、Magic / myTouch、Droid Eris、HTC Hero、Cliq 及 Behold 等智慧型手機播放。



它可以讀取 QuickTime、AVI、H264、MKV、FLV(Flash 影片)、Xvid 以及 Windows Media Video 等輸入格式。

這 一切都得益於 ffmpeg 和 ffmpeg2theora,這個強大的轉換引擎原本缺乏了簡單的介面,因而降低了最終使用者嘗試的機會。而 Miro Converter 除了帶來簡單的使用者介面,也提供了開放的 Theora 格式予內容創作者選擇,作為版權限制格式 H264 的替代品。

Miro Converter 帶來了與每個人更親近的開放影音,同時成為幾個星期前宣佈的 Let’s get Video on Wikipedia 活動的一部分。利用你的數位相機,拍攝適合維基百科的影片,然後利用 Miro Converter 轉換並上傳,以豐富維基百科的內容。

現在一起來使用 Miro Converter 吧!它適用於 Windows 及 Mac 作業系統(目前尚未提供 Linux 版本)。

原文 - iamsc 翻譯 - Irvin 編輯